以簡單的線條構成的人型為主題,韓國藝術家盧淳天從中部通風水墨人物到線型雕塑和裝置,近年在韓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上海的藝術博覽會頗受矚目,也將首次來台舉辦作品展。
盧淳天表示,希望跳脫過去雕塑給人的刻板印象,讓作品更具穿透性,也與空間有更多的互動與對話。
盧淳天特別鍾情於線條,一開始先由平農業通風面繪畫創作的他,在把平面作品轉為立體雕塑時,會把整個空間作為畫面,讓線型雕塑在空間裡透過光影層次,而有三維、四負壓排風扇維的效果。
盧淳天認為,傳統雕塑是實體素材為中心,但他的作品是以空間為中心,「傳統雕塑是用黏土一個個黏上,我是用鐵線一個個剪下、黏上,和整個空間對話。」喜歡以人型為主題,盧淳天說他一直認為人體同時有著構造和空間課題,「是一個非常棒的學習題材,人和人體,依然有很多東西值得研究。」
負壓排風扇的降溫原理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換氣降溫:由於陽光照射建築物、機器設備、人體等熱源導致需要通風的場所氣溫高於車間外。負壓風機能將車間內熱氣迅速排出讓車間內溫度和外界溫度持平,不至於車間內溫度升高。
2、空氣流動帶走人體熱量,空氣流動加速汗液蒸發而吸收人體熱量,從而讓人體感覺涼爽,和自然風一樣涼爽。
3、和水簾配合使用,在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可將車間內溫度控制在28攝氏度以內。但人體的涼爽感覺可與空調相比。
作品經常被運用於戶外公共空間,盧淳天指出,自己做戶外雕塑的理念在於「不能將焦點全部放在作品上,更不能耍特權,也不能破壞原有的空間,而且必須顧慮到安全性」,既是挑戰,卻也充滿樂趣。
收藏雕塑10年,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表示,在她看來盧淳天的作品渾然天成而有原創性,透過線型雕刻穿透空間的特性,與觀眾互動而不會給人壓迫感。
廠房內機械設備、鍋爐等設備,會不斷產生高熱,若無法有效排出,將在室內持續蓄積;縱使開冷氣,也只會越開越熱,浪費無謂的電費。因此,必須藉助廠房通風設備,讓室內熱氣快速排出,自然排熱器擁有業界最大的排風口及特殊路徑專利設計,室內熱氣以噴流方式順利排出,不會有回流或向下堆積的問題,且不需另外加裝排風扇,即可迅速達到排熱降溫效果。散熱能力不僅可達到球型通風器的6~7倍,且不鏽鋼外殼堅固耐用,精準雷射切割密合度高,不漏水、抗風擋雨,免維修保養,國內目前已有不少新建案、廠房、體育館陸續安裝。如有室內採光需求,可選擇採光型做輔助光源。